《敢動人生》是這樣煉成的

何靜瑩│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過去一年多,每逢週四在這專欄撰文,於我是個傳奇。

我從沒夢想過要當作家,更不敢想像自己會用中文寫作。初中時為了逃避成長的迷惘,一度躲進金庸的武俠世界內,之後我主要都是讀英文書籍。後因出國留學和畢業後的工作環境,更光以英文書寫和溝通。除了每天看《信報》,我沒有閱讀和書寫中文的需要。

然而,心裏總是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因為我很想分享自己的想法,而最有效的溝通方法,一定是用中文,才能直接打動人心。

這掙扎到了三十歲,我把第一篇長約三千字的政經評論傳真給《信報》編輯部。然後又惟恐他們沒看見我這小市民的稿件,接連給報館打了幾個電話,還提出幾個狂妄自大的要求:必須在兩週內於時事評論版刊登,但又不能在週六見刊。

就在兩星期後的一個週六早上,我懶洋洋地起床,揉著眼睛拾起門口的報紙,隨意翻了一下,不禁尖叫起來:《信報》把我花了十數小時、嘔心瀝血寫成的評論,放在副刊的〈讀者心聲〉,而且大幅刪掉一半!

我馬上打電話投訴他們「暴殄天物」,卻發現報館逢週六休假,於是我給自己一個「冷靜期」。三天後再打電話,接線生轉駁前告訴我負責該欄目的編輯叫「陳景祥」,然後我聽到一把溫文有禮的聲音,聽來頗為年輕。我心想,負責「讀者心聲」,大概只是一位初級編輯吧。本來我有一股衝動想嚴詞質詢,但忽然想到自己的「處女作」初投一家高質素的報館,還是謙虛一點為妙。於是我把語調從「狠罵模式」調校為「討教口吻」:「你們這樣處理我的文章,它必定有所不足,所以我想請教一下,該如何改善寫作技巧?」

對方卻重複解釋我的文章沒有問題,只是他們以為我想儘快刊登,那就只能騰出週六的版位。「我們並非只刊登著名作者的文章,但我們未認識你,你又用了筆名,難以確實文章是否原著。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作者,現在既已打過招呼,日後還請你多投稿。」

過了兩個月,我要出席一個午餐會。出發前瞄見嘉賓講員是《信報》主編,叫「陳景祥」。嗯,有點耳熟,不就是差點兒給我狠罵的「小夥子」!原來他就是我每天追讀的社評主筆!

一見到陳景祥,我馬上舊事重提,作為自我介紹。

「我記得,你寫〈政治人才孵化機〉。為什麼沒繼續寫?」

「你如此對待我的文章,很令人洩氣呢。」

「那真是一場誤會,你不如直接把文章電郵給我吧!」

我心裏那團火馬上重燃,當天晚上就寫了第二篇評論。陳景祥也親自來電致謝,那真是一枝強心針,從此啟動了我的中文寫作旅程。斷續寫了三年,後因工作太過忙而停了幾年。

2013年,我跟陳景祥討論如何把 L plus H(Love + Hope)的核心價值和正能量傳播,好啟發更多人反思生命和工作的意義。他提議借助副刊「故事人生」這欄目,透過說故事的形式,分享我的創業經驗和經營社會企業的歷練。經過數個月的磋商和折騰,我終於接下這個新挑戰。

這次難度更高,因為我要定期寫文,還要是散文!對我來說,口述故事毫無難度,但要用中文書寫卻是莫大苦差。我從小到大只寫議論文,加上鮮讀中文書籍,有的只是龍應台、林行止、練乙錚等人的評論。

臨急抱不了佛腳,卻幸運地抱得住前突破出版社總編輯馬鎮梅之手!這一年多,她一直不離不棄地幫我把每週的初稿狠狠地修一遍,我的文章才稍為可以見人。

說實話,這年來兼任幾個角色 ── 毛衣廠、音樂劇、紀錄片、大學教授課程,每時每刻都在打仗,而寫作則要求心境平靜,才能反思和尋找內心的聲音,那是屬於另一個時空的事兒。所以每週這小方塊的專欄,於我實是一種煎熬。

無論身心有多疲累,無論文筆有多大限制、每字每句有多力不從心地擠出來,每星期落筆時,我都提醒自己,既然已經接下挑戰,就要竭力做到最好。

我壓根兒不享受寫作的過程,最令我期待的反而是從馬鎮梅對文章的修改中,改進自己的中文水平。她每次都用上一、兩個小時編改,既要保存我的思路和風格,又要修正大小錯誤。而我也會用上半小時細琢每個改動,甚至一個標點。

我總愛追問她為什麼要改這句、用那詞。起初她以為我不喜歡她大幅度編改,後來才明白我想把握機會學習,日後就不用再犯相同的錯誤。

最近,我打開一篇她發回來的文章,發現依然很多地方被刪改,不禁有點沮喪,「你不是說我已進步不少嗎?為何還有那麼多矚目驚心的红字……」

她忙不迭地回答:「實情是我隨着你的進步,把修改力度再加強!」

我想說的是,連我這樣的人都可以在《信報》寫專欄,最近還輯錄成書 ── 《敢動人生》,這對任何人都應該是一種鼓舞吧!

陳景祥常說,重要的不是華麗的文筆,而是言之有物。沒有這幾年在 L plus H 的實戰經驗、眾多前輩的鼓勵和提點,我肯定寫不出這些生命反思。希望在本週六於灣仔天地圖書舉辦的新書發佈會,與讀者們自爆更多寫作背後的趣事。

2014 年10月30日

我要爭氣 ── 何靜瑩《敢動人生》新書發佈會

日期:2014 年11月1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 2:30 – 4:00
地點:香港灣仔莊士敦道30號天地圖書地庫展覽廳
主講:何靜瑩小姐(本書作者、L plus H Fashion 及 L plus H Creations Foundation 董事)

免費參加,立即報名:http://goo.gl/Z1LyFp

何靜瑩-敢動人生_3d

About L plus H

L plus H Fashion Limited is a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created for the community and with the community. The name "L plus H" embodies out belief that Love and Hope can make a positive impact in the lives of our employees and customers. By bringing back manufacturing to Hong Kong, we aim to create job opportunities and help displaced workers to stand on their own feet again. With our vision in building up a modern company driven by strong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we incubate a new generation of fashion designers, knitwear artisans and entrepreneurs for Hong Kong. Quality is the essence of all L plus H knitwear. Our knitwear is 100% made in Hong Kong, from design, product development, knitting, linking, stitching, labelling to packaging. With quality at the core of our knitwear, we use only the finest materials combines with artisan craftsmanship for each garment. Along with our innovation towards business, L plus H continues Hong Kong's rich heritage of textile manufacturing, and takes pride in its efforts to re-vitalize and re-define the label "Made in Hong Kong". L Plus H 是一間堅持百分百香港製造的高級毛衣公司。 香港製衣業在八十年代由盛轉衰,隨著工廠北移,大批工人被迫放棄自己的熟手工藝,轉投其他行業。 2009年,L Plus H 於屯門開設廠房,讓一群曾經被社會遺忘的技術工人重回他們的專業領域,並引入現代化管理模式,為香港製衣業注入動力。現時,我們僱用了80名毛衣工匠及師傅。 由於L Plus H的客源來自世界各地,我們的產品質素必須達至世界級水準方能在與各國毛衣廠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雖然每位工匠都已擁有二十多年的製造毛衣經驗,他們仍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能,以迎合客人的要求。 在L Plus H工作,員工不單能發揮所長,更建立了一份自我價值觀及尊嚴,重新建立百份百香港製造的精神。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