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五十後

何力高│信報副刊專欄 C7 《故事人生》

台灣樂隊五月天的《第二人生》這樣說:「命運如果有門,名字就叫心門,並不是能不能,而是肯不肯。」今天的香港,控訴時不我與的人很多,懂得自強不息的卻是鳳毛麟角。而在L plus H Fashion的屯門廠房裡,有一位五十後謝姑娘每天默默耕耘,用生命見證何謂「心態決定命運」。

謝秀珍是典型的香港中年婦女,說得道地一點就是師奶一名,平凡的她卻是生產線上的主管。她的縫盤技藝精湛,一雙巧手做出許多出口外國的名牌毛衣。一年半前,工廠正替某歐洲名牌的新款式做貨辦,難度極高,謝姑娘覺得是不可能的任務。可是董事Ada再三堅持,謝姑娘唯有與同事絞盡腦汁,反覆試驗了許多次才成功。兩週後Ada到歐洲開會,客戶大讚貨辦手工出色,成功演繹出設計精髓。接到訂單後,Ada急不及待打電話回港報喜。謝姑娘憶述那次經歷仍難掩興奮,多番強調自己實在很享受做毛衣樣辦的滿足感和挑戰:「公司對品質的要求一絲不苟,每次當我成功克服一件難度高的貨辦便覺得很自豪!」

生於五十年代的謝姑娘,自幼家境清貧,小學三年級輟學,十一歲的她跟家姐學習縫盤一星期便成為全職女工。「我對縫盤頗有天份和興趣,看一眼便懂,好快上手。雖然我年紀小,但工友中我做得最快,出糧最多。」後來因為表現出色,加上她又嫌縫合毛衣太刻板重複,十八歲時轉做縫盤指導員,但原來管理比自己年長的工友比做縫盤困難千萬倍。「那年代的女工不愁沒工開,是天之驕女。有一次我批評一個工友的V領做得不好,她不忿,反問我是否比她做得好,我便即場證明給她看。」這事件讓謝姑娘明白到一個道理――有真材實料就不用怕,做人無料便無自信。雖然謝姑娘贏了一仗,不過那女工第二天竟帶了七八個工友一同離職。

上世紀八十年代本港製衣業式微,謝姑娘曾一度告別縫盤,哪有想過五十多歲可重操故業,開展第二人生?本港的舊式工廠向以廠長獨大,一言堂,工友只可言聽計從。但這間現代化工廠摒棄陋習,廢除廠長,改用老中青混合的管理模式,這可教素來缺乏自信的謝姑娘寢食難安。「我在這行幾十年從來都不用表達意見,怕講錯話被人取笑,但在這裡要帶腦袋返工,開生產會時要說出怎樣做才有最好的品質和效率,每次開會心怦怦地跳!」在毛衣廠,貨辦能否滿足客人的要求是取得訂單的關鍵,它更是日後生產的標準,慶幸謝姑娘合作能力強,做辦時能與技術員及營業經理發揮團隊精神,甚至學懂以電話會議與上司及同事商討對策,足證幾個臭皮匠猶勝諸葛亮。日子有功,謝姑娘漸漸有了膽量和自信,由最初的「好怕說話」變到今天「甚麼都夠膽說」。

謝姑娘是管理層中唯一的紅褲仔出身,但這並沒有成為進步的絆腳石,相反她很努力適應新的工廠文化。「愈不懂便愈要去學,好像這裡用電腦機器打鈕門,我從前沒見過,但只要細心觀察,用心牢記便學懂。總之腦筋要靈活,不懂就問。」身處這間學習型機構,員工要與時並進,幾年來謝姑娘就像八達通卡一樣不斷增值,甚麼「上游管理」、「目視管理」,她既琅琅上口,亦身體力行。她的進步曾令Ada為之動容:「有一次我問謝姑娘某批貨何時完成,她說要看看R.F.I.D.數據 (一套追縱整個生產流程的無線射頻系統) 才回答我。從前她只會用眼看,憑直覺估計,現在終於學懂分析電腦數據,準確說出生產的進度和數量。」不過謝姑娘絕非盲目依賴電腦,有一次她奇怪R.F.I.D.報告上的數據為甚麼跟實際觀察有出入,後來才發現電腦因為剛更新了而有誤差。

雖說做主管要有威嚴,但謝姑娘不喜歡高高在上。她說做人要豁達些,多些笑容,不要記著別人的錯處,要多記好處。工友都稱讚她友善,肯耐心教導。「工友有甚麼做得不好,我會直接指出,但不會大聲責備,否則愈罵愈錯。我也明白當主管不能只做好人,還在學習如何做到恩威並施。」

昔日她以技術擊倒別人,今日她學會以技術和耐心提升別人,道行更高。

在上司眼中,謝姑娘是一個忠心、值得信賴的員工。她不怕吃虧,勇於承擔責任,對工作有強烈的擁有感。她每天最早回到工廠開門,若清潔阿姨不在,她會捲起衫袖倒垃圾、掃地,連廁所無廁紙她也理,簡直把工廠當作自己的家。兒子早已出身,五十八歲的謝姑娘大可做個平凡師奶逍遙度日,但她寧願選擇工作。「有時做到夜晚八九點也不覺得累。我還想一直做下去,直至公司不再需要我為止。」謝姑娘笑著說。

這是一個好種子遇上好土壤的故事。在 L plus H,肯學、肯做、肯捱的就是人才。過去一千多天,謝姑娘不斷重新發現自己,創造自己,實現自己,用雙手織出高級毛衣,也同時織出了第二人生。原來世上真箇沒有能不能,只有肯不肯!

2013年5月2日

「有時做到夜晚八九點也不覺得累。我還想一直做下去,直至公司不再需要我為止。」謝姑娘笑著說。

「那年代的女工不愁沒工開,是天之驕女。」

[信報財經月刊] 訪談錄: 傳統產業 織出未來

 社企毛衣廠重新定義香港製造

「加入 L plus H 不僅是為了一份工作,而是要把工藝和品質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織出個人的尊嚴。」

文、圖  曾紹樑  本刊執行編輯 | 4 3 2期 | 2 0 1 3 . 0 3 | p. 144-147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製衣業作為香港的支柱產業,盛極一時。然而,隨着內地改革開放,大量工廠北移,香港製造的品牌成衣漸漸沒落。今天,大家對 Made in China 的產品早就習以為常。然而,一家位於屯門的社企毛衣,卻以100%香港製造,重振香港品牌為宗旨。

老中青三結合

這家毛衣廠名為 L plus H Fashion Limited (下文簡稱L plus H),取英文「愛」(love)加上「希望」(hope)的意思,2009年7月創辦,定位製造高級羊毛衣,原意是為區內的中年人創造就業機會,結果各個年齡層都來應徵,目前廠內不僅有昔日為香港製造業起飛作過貢獻的「50後」、「60後」老師傅和熟手女工,更有「80後」年輕人負責生產管理,老、中、青三結合,攜手打造高品質的香港貨。

L plus H 董事何靜瑩(Ada)坦言不是「紅褲仔」出身,她畢業於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取得公共政策碩士學位,曾在多間跨國企業從事戰略策劃、管理顧問、外幣衍生工具交易等業務,負責一間毛衣廠的營運則是第一次。萬事起頭難,何況這是一間有社會責任、有抱負的「非一般」毛衣廠?

Ada曾經在 L plus H 的博客撰文,指出該公司所走的路,是香港近20年來已不再走的路。因此,只有不怕吃虧,願意充當試驗品,與不同供應商共同研發新產品及新技術,並抱着不只是經營工廠的心態,而視為實踐使命和輸出核心價值的現代化企業來管理工廠。L plus H 在中環開設的門市店,也要秉承同樣的精神,以延續公司的使命。

引進科技管理

如果不是親身參觀 L plus H 的廠房,也許不會明白這番話的含意。事實上,L plus H 雖是社企,卻追求競爭優勢。因此,既為世界名牌代工,也推出自有品牌產品,強調的是一流品質,合理價錢。

Ada表示,L plus H 的投資者包括中南集團主席莊學山等實業家,創辦時只30有多位員工,目前已有接近90人。「我們辦社企有三個原則,第一,不與其他中小企競爭,避免取代現有的行業或經營模式。第二,以社會為目標,希望協助長遠解決中年就業的問題。第三,堅持最高品質。」

她說:「由於製造高檔次羊毛衣屬於半技術的工作,因此入職的員工也有接受培訓的機會,並非一般刻板的製造過程,因此容易凝聚志同道合的人加盟。事實上,L plus H 的創辦團隊中,有幾位在羊毛衣製造業有超過40年經驗,儘管他們在內地已經有數以千計的工人和大量生意,但本着為長遠解決中年就業問題,同時希望重塑 『香港製造』 的品牌,認為需要有競爭力,因此在設計和產品開發等方面,要與意大利工廠生產的優質產品看齊。」

Ada續說:「要提升羊毛衣的品質達至國際水準,現代化的生產設備不可或缺。因此,我們從意大利進口先進設備,並試用日本研發的電腦針織機。」

除了生產設備外,L plus H 一開始便安裝無線射頻識別(RFID)系統,以便追蹤整個生產流程。利用數據分析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素質,可算是L plus H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一個重點。「上游管理很重要。我們只要按一下觸控式電腦屏幕(touch screen),便知道生產過程的問題和次品數量,最重要的是,能夠知道哪一道工序、哪一位工友出錯,並可請工友即時改正,或者避免繼續犯同樣的錯誤,令生產流程更暢順。」Ada認為,L plus H 管理層投入大量資源完善上游管理是值得的,因為只有這樣,生產程序才會更暢順,毛衣品質才會符合顧客的要求。

傳統產業  織出未來  社企毛衣廠重新定義香港製造

▲何靜瑩強調,每一件羊毛衣上 “Made in Hong Kong" 的標籤,是 L plus H 的驕傲。
▲(右起)挑撞部組長芳姨、生產主管阿德和「愈做愈年輕」的縫盤師傅謝姑娘,
不但是 L plus H 的骨幹員工,而且是該公司「老中青三結合」的代表。
▲女工正在聚精會神地縫盤

重視熟手技工

在毛織行業裏,有一道關鍵的工序稱為縫盤,Ada不無驕傲地說:「負責縫盤的工友大多有20至40年不等的經驗,請他們來工作,也同時提升了他們的技能。」她說,機器不是萬能的,毛衣很多部位都要人手縫合,所以,縫盤之後,還要挑撞(hand stitching),即要用勾針一針一綫地收尾,這工序必須由熟手技工操作,「負責挑撞的工友都有10多年至30年不等的經驗,不僅手工要熟練,視力要求也很高」,她說。

Ada解釋,RFID技術在 L plus H 應用於品質檢定,至於整個工廠的管理,則有賴數據分析,因此,「每一個工作崗位都裝有一台讀卡器(card reader),每件毛衣都有一張內置晶片的插卡,工友開始工作時,會把插卡插入讀卡器,讀卡器連着數據傳輸線,電腦同步開始計時,做完拔出插卡,電腦亦同時停止計時。接着,毛衣連同插卡將輸送到下一道工序。換句話說,中途若發現次品,只要輕按電腦,隨時可知道哪一道工序、哪一位工友『出事』,這時只要將次品交回給工友重做即可。」她說:「如此一來,既可以提高毛衣的品質和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工友提升技能,減少出錯的機會。」

除了上游管理,Ada表示,L plus H 也十分注重中游管理,這方面的工序主要是用兩盞燈照射毛衣不同的位置,主要是查找縫盤過程中有沒有「漏針」,挑撞時線步有沒有鬆脫,這些都要在清洗毛衣前發現,並交回負責的工友「執漏」。「這樣可避免出現上游『放火』,下游忙於『救火』的情況。」她說:「一旦發現次品或工序出錯,我們即可從電腦顯示的數據中發現,這些數據對我們改善生產流程管理是十分重要的。「L  plus H 的廠房雖然不大,只憑肉眼檢查,卻不容易發現問題,但數字卻能告訴我們,哪個位置出了什麼毛病。」

Ada時刻強調實時管理(real time management)的重要性。她以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的「屠龍刀」作比喻,說:「就算有人給你一把屠龍刀,也要懂得使用才行;若用來切西瓜,便會浪費了寶刀。」因此,L  plus H藉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系統大量分析數據,打造成一間現代化的毛織社企。

Ada表示,雖然 L plus H 大力引進科技,但目的並非為了以科技取代人手,而是為了建立標準化的生產線。另外,他們為每件毛衣縫上 “Made in Hong Kong" 的標籤,彷彿給予產品一種「身份」和精神內涵。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呂大樂教授參觀 L plus H 後有感而發,說:「成功的社會企業不僅要幫助人,因為無條件遷就受助者並不能持續發展,而是能夠結合民間技術和商界的智慧,從而找到目標市場。L plus H 有清晰的定位,就是生產較為高檔次的羊毛衣,然後找到合適的工友發揮所長,兩者合而為一,才能擦出火花,找到未來發展的路向。從 L plus H 的經驗可以了解,不要以為一些好像已過時的行業,不可以在香港重新發展,找到新的價值。」而思捷環球非執行副主席鄭明訓更提倡成立就業委員會,以製造就業機會。因為基層人士真正需要的是自食其力的機會,這樣才能平衡他們生活及心靈上的需要。

(左起)鄭明訓、何靜瑩和呂大樂滿意 L plus H 產品的質量。

老師傅面對新挑戰

Ada 則指出:「對於那些40至60歲、有一門手藝的工友而言,加入 L plus H 不僅是為了一份工作,而是要把工藝和品質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織出個人的尊嚴。因此,入職的首三個月是關鍵期,重點是改變以往從事毛衣行業時的陋習和過時的思維態度。而對於20至40歲的員工來說,織出未來是為了晉身管理層。無論是否具備技術背景,來到 L plus H 都可以學習到先進的管理知識,甚至可以嘗試尋找一些革命性的管理方法。因為無論意大利還是日本工廠的管理方法,我們發覺都不可能直接套用在 L plus H,因為香港有本身特別的處境,例如員工的背景大不相同。正因如此,我們需要採用不同於傳統工廠的管理方法,才可以在競爭中集體生存下來。」

大致上,L plus H 的員工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本身有技術的資深工友,他們是生產羊毛衣的主力;另一類則是中、青年員工,他們是管理工廠的主力或未來晉身管理層的生力軍。Ada 指出,由此發展出來的管理模式,便是「老、中、青三結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傳承傳統織造工藝的同時,突破舊有的生產模式,並注入新的技術和企業文化,從而使產品品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用人唯才不問學歷

Ada 自言要「打倒昨日的我」,聲稱「所謂人才,不在乎有多少個大學學位,也不在乎是否 Ivy League (常春藤盟校,指美國哈佛、哥倫比亞、普林斯頓等8所歷史悠久的名牌大學)畢業,只要是『肯做、肯學、肯捱』的都可成為人才。」她說:「有人說我們用了4年時間,在屯門『屯積人才』,我覺得這話的確是一語中的。」 「只要是『肯做、肯學、肯捱』的人,為其開設新職位也值得。因此,L plus H 招聘人手不僅不問學歴,更會訓練有潛質的員工晉身管理層。就以現任生產部主管阿德為例,他加入 L plus H 之前已做了十年「劃花」師傅(負責織衣的電腦程式),2010年加入 L plus H。他工作積極負責,而且虛心學習,因此Ada決定栽培阿德成為中層管理人員。開始的時候,阿德既不熟悉工場運作,又不擅長與同事溝通,自覺難以勝任,加上他從未接觸過數據分析,感到力有不逮,一度想放棄。Ada給他3個月時間,鼓勵他放膽嘗試。結果,不到1個月,阿德已能衝破自己的理關口,並且愈做愈好,目前,他已是管理半個工場的主管了。阿德的故事,令筆者想起「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古訓。

其實,自強的又豈只是男兒?今年66歲的挑撞部組長芳姨,也在 L plus H 經歷了人生的蛻變。

「我6歲便從內地來港,一家11口住在石硤尾木屋區。⋯⋯ 因為兄弟姐妹多,父母照顧不了太多子女,我身為大家姐,便要出外工作。⋯⋯ 進了毛衣廠,一開始便做挑撞。」半世紀前入行的芳姨,一開始並不被主管看好,「以前的女工都由學師開始,邊學邊做,只要願意做,便可以學會一技傍身。我還記得當時有個主管罵我:『你沒技術,沒技能!』那時被主管說沒有技術,差不多就等於所有樣辦都沒得做,收入自然減少。於是我只好不斷做、不斷練,練到『針法如神』!(笑)」不過,「以前做的款色簡單,每批的數量又多,熟習了便不覺費神。而且往日只重數量,不重品質,有少許瑕疵也不要緊」。

芳姨在毛衣廠工作了十多年,直至1998年工廠北移後,「我不想到內地上班,便留在香港」。談及這段日子,她承認幾乎處於退休狀態。「做過不同工作,例如賣水果、醫院清潔工、賽馬會清潔工,不過都做不長久,結果我日間不是打麻將,便是在大家樂流連,每日等到『三點三』便吃下午茶,跟別人閒聊,太陽下山便回家煮飯。」「那時我覺得每天做的事很無聊,又沒收入,心想如果可以回工廠就好了!」芳姨說,這樣過了幾年,想不到願望果然成真!

2009年,L plus H 在屯門設廠,芳姨把握機會重回老本行。儘管經驗豐富,卻也不是一帆風順,「最初,Ada要我們把用完剩下的線頭放進垃圾筒,又要我們插卡,麻煩得很,但被她多說幾次,便習慣了。」

芳姨分析說:「時代不同了,現在做毛衣講求質量,只有用日薪計算工資,才能確保每件毛衣都做得一樣好;按件計酬的話,人人只講速度,根本沒有人理會質量,只求多做幾件,多賺薪水。」她認為,L plus H 就像一個大家庭,工友之間相處就像兄弟姊妹,雖然有時會拌嘴,但吵完之後便沒事。「總之,現在很開心便已足夠。」

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芳姨在 L plus H 也並非一帆風順。Ada亦坦承她曾經「解僱」芳姨。「公司剛成立時,我聽芳姨向同事說,她多年來每天都在打麻將,我擔心她能否重新投入工作,為公司努力。加上有管理層向我投訴,說芳姨曾出言頂撞。 我們一向最重視員工的工作態度,為免影響士氣,我便決定暫時不聘用仍在試用期中的芳姨。」她續說:「後來 L plus H 正式開業,人手緊張,我便決定請芳姨回來,再觀察一段時間,我才知道芳姨只是心直口快。而且,我發現芳姨挑撞的技巧很好,於是,第二個月我便讓芳姨升任組長。這數年來,我一直慶幸當日沒有錯失一位好工友。」而芳姨則自言「我只喜歡做挑撞,親手完成一件毛衣令我很有滿足感」。問她何時退休?她說:「我才不會退休,現在又有收入,又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多好!我會做到不能做為止!」

結論:產業回流看品質

Ada 總結說,經營社企並不是要「博同情」,而是跟其他的公司一樣,需要以品質取勝,「人家知道你是社企,可能會稍為放心,但同樣要看品質,也同樣會討價還價」。她聘請經驗豐富的師傅和中年工友,並為有志的年輕人提供機會,在「織出尊嚴」的同時,也致力提升產品的素質,例如引入科學的管理方法、引進最纖細的 Jemala羊毛、為工友舉辦不同專題的分享會、在中環開設門市推廣品牌等,目的也是希望 L plus H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能夠「織出未來」。筆者認為,傳統產業能否回流香港,除了廠商對成本的考慮、政府和業界的支持外,從 L  plus H 的實踐看,優質產品和行之有效的管理,也是決定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經濟通》etnet財經: 社企在港設廠 工廠妹大歸位

自九十年代起,工廠不斷向北移,讓不少製衣業的工人失去飯碗,亦令「香港製造」這招牌失去光彩。想不到,在三年半前,L Plus H 的董事何靜瑩(Ada)卻選擇走「回頭路」,在港開設毛衣社會企業,主要為歐美品牌製作高級毛衣。座落屯門的工廠,不但是一間既新型又具規模化的工廠, 更是一個「囤積人才」的地方,因為Ada把往昔製衣業的熟手技工都找回來,讓他們以手藝尋回尊嚴。

以做「工廠妹」為榮

社企員工的年齡層涵蓋老中青,芳姨(右)是「老」的代表、謝姑娘(左)是「中」的代表、阿德(中)就是「青」的代表。

社企員工的年齡層涵蓋老中青,芳姨(右)是「老」的代表、
謝姑娘(左)是「中」的代表、阿德(中)就是「青」的代表。

穿著鮮艷、有一把活潑聲音的芳姨到了「搭車只需兩蚊」的年紀,她笑說,能夠回到工廠,圓了「香港最好有返間毛衫廠」的心願。喜愛縫衫的她直言自己「乜興趣都無」,以前只會坐大家樂或打麻雀打發時間,現在重回工廠,她說自己比以前更勤力,鮮有請假。她丈夫本來不看好她再做工廠妹,但芳姨每日堅持6點就出門上班,更笑言要老公做「孤獨老人」。

同樣愈做愈年輕的還有50多歲的謝姑娘,由11歲開始做縫盤的她,再踏進工廠,她感到萬分興奮。除了重拾舊日專長之外,更可以和昔日的老朋友重聚,「大家一邊做野,一邊講吓笑,咁又一日」。

畢竟無做工廠十幾年,加上今時今日的工廠較以前的更講求數據和規律,令謝姑娘一開始重回工廠時也感不習慣。

每位工友開工前,都需要插上員工卡和產品的卡,紀錄工序所用的時間,如出現次品時,有助追蹤犯錯的源頭。

每位工友開工前,都需要插上員工卡和產品的卡,紀錄工序所用的時間,
如出現次品時,有助追蹤犯錯的源頭。

這部機器會在工友完成步驟後,進行檢查,看有沒有次品。

這部機器會在工友完成步驟後,進行檢查,看有沒有次品。

Ada憶起有次問謝姑娘產品製作的進度,謝姑娘對她說要先參考數據,而非如一般老師傅隨便看看便回答她,讓她感到謝姑娘的用心學習。

Ada憶起有次問謝姑娘產品製作的進度,謝姑娘對她說要先參考數據,
而非如一般老師傅隨便看看便回答她,讓她感到謝姑娘的用心學習。

社企引入「RFID」系統,所有數據均會在工場裏面的大電視顯示出來。不懂電腦操作的謝姑娘,只好在工餘時間主動去學習,「學習是屬於自己,適應咗就好」。

另外一項最大分別的地方是賺錢的方法,謝姑娘說以前是以「件頭」去計工資,多勞多得,現在則計日薪,相比以前更注重品質。

所有產品均標上「Made In Hong Kong」,令Ada感到十分自豪。

所有產品均標上「Made In Hong Kong」,令Ada感到十分自豪。

「香港製造」的傳承

要令「香港製造」這品牌繼續發光發亮,除了讓有經驗的前輩大顯身手外,更需要提攜後輩。謝姑娘笑說她收了個徒弟仔,現在慢慢教和「執返正」她的技術。除了製毛衣技巧的傳承外,社企更實行老中青混合管理模式,讓年輕一輩可以參與管理,阿德就是屬於「青」的管理層。

阿德(左)是劃花師傅,及後得到賞識,晉身成為管理層。

阿德(左)是劃花師傅,及後得到賞識,晉身成為管理層。

訪談期間,在謝姑娘和芳姨的喋喋不休的襯托下,更顯得阿德是 「怕醜仔」一名。面對著各位經驗老到的前輩,他稱壓力不算大,只因各位前輩視他如白紙,不斷教導他,令他不論在做衫的技術方面,還是視野,都有所提升。當 阿德在講他學到甚麼時,謝姑娘立即插嘴道:「我哋當佢係仔」,可見他們沒有代溝。

不過,對不擅交際的阿德來說,管理半間廠房亦不容易,雖然和其他同事有講有笑,但部分工友偶有「扭計」的情況,令他束手無策,雖感壓力和挑戰,但他唯有嘗試各種辦法,或者是「會和Ada一起了解工友發生甚麼事」,再去解決。

何靜瑩:社企,不代表要博同情

現時,社企主要為歐美大牌子製作成衣,另於中環設有店舖,賣自家品牌的出品。

現時,社企主要為歐美大牌子製作成衣,另於中環設有店舖,賣自家品牌的出品。

被問及作為社企和其他公司的競爭情況時,Ada表示競爭同樣激烈,她認為營運社企,並不代表要「博同情」,而是和其他公司一樣,需要以品質去打拼,「可能對方知道你是社企,有良心管理,會稍為放心,但是同樣睇品質和會講價」。

作為一間社企,Ada聘請經驗老到的中年毛衣工人,和為肯學肯捱的年青人提供機會,讓他們「織出尊嚴」;作為一個毛衣業的競爭者,她致力提升工人的質素,例如引入高科技去監察員工,減少出錯的機會、定期舉辦不同題目的講座等,擴闊員工視野。

L Plus H 地址:中環士丹利街11號17樓  (852) 2923 2288

L Plus H Facebook : http://www.facebook.com/LplusHFashion

Source:

~ 生活副刊- 每日專題 – 12-28-2012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features/specialfeatures/15016

~ 社企廊專題 – 01-23-2012

http://www.etnet.com.hk/www/tc/seg/features_detail.php?newsid=32

撰文:Sandy   攝影:Dennis

蘋果日報: 哈佛叻女推動本土製造

~ 蘋果日報 B13 (10-12-2012)

哈佛叻女推動本土製造

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BIG SPENDER:
哈佛叻女推動本土製造

【買得有意思】

陳智思的衣櫃大部份都是西裝或運動衣,僅有兩件毛衣,其中一件就是L Plus H的出品。這間位於屯門、面積約1.8萬平方呎的毛衣針織工場L Plus H,香港首富李嘉誠舅仔、中南股份副總經理莊學熹是投資者之一。負責管理的董事何靜瑩曾在多間跨國公司做過外幣衍生工具交易員、戰略策劃及管理顧問等。她看厭金融機構為求賺錢的貪婪嘴臉,走到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取得公共政策碩士後,希望將所得知識實踐,推動本土經濟,並重塑香港製造這金漆招牌。

梁永德(左)及魏燕芳(右)在何靜瑩(中)的鼓勵下,在工作中重拾自信與滿足感。

梁永德(左)及魏燕芳(右)在何靜瑩(中)的鼓勵下,在工作中重拾自信與滿足感。

師奶越做越積極 英女皇都讚

現在L Plus H 有約80名員工,當中約三分二曾在針織廠工作過,約八成員工居住在屯門、天水圍及荃灣,何靜瑩說:「工廠設於屯門是幫助基層,減少交通費,讓他們有多點 時間陪家人,放工也有充裕的時間買餸煮飯。」65歲的魏燕芳,十多歲已做毛衣女工,斷斷續續工作至1998年,因效力的毛衣廠搬遷到內地,她無法做回老本 行後惟有轉行賣水果、當清潔工,後來更被迫退休,「每日不是打麻雀,就是在快餐店流連,等食下午茶,跟其他人打牙骹,黃昏就回家煮飯。」每日過着百無聊賴 的師奶生活。

每件L Plus H自家品牌LOVE+HOPE毛衣均有MADE IN HONG KONG標籤

每件L Plus H自家品牌LOVE+HOPE毛衣均有MADE IN HONG KONG標籤

這間毛衣廠收納了許多因工廠北移而被淘汰的年長女工,其他較年輕的技術人員,也是曾被社會拋棄的人。現為生產部主管、80後的梁永德 中學會考僅得數分,畢業後到毛衣廠擔任將毛衣的繪圖設計轉換成電腦程式指令的畫花師,一做便五年。2010年,梁永德的工廠關閉令他頓時失業,由於會考成 績欠佳,在其時擁有大學學位的人也未必能找到工作的情況下,梁永德為了剛出世的女兒,惟有轉做藍領工人,但收入只有從前的一半。轉工到L Plus H後他才可繼續做畫花師,大半年後升任織機組組長,帶領三名畫花師及四名織片機員工;再過半年,職位更上一層樓,負責帶領30多人管理半個工場。學歷低但 憑着肯做肯捱躋身管理層,「想像不到今天自己會有這樣的改變。」

L Plus H工場內的女工,不少曾因毛衣廠北移而轉行或退休,現在藉着社企,她們又再得以重操故業。

L Plus H工場內的女工,不少曾因毛衣廠北移而轉行或退休,現在藉着社企,她們又再得以重操故業。

L Plus H 的生意約95%是替國際高級時裝品牌製造毛衣,餘下的5%在中環作零售,何靜瑩說自己既賣毛衣也賣理念,「為被淘汰的織出尊嚴,為新一代被遺忘的織出自由。」他們的出品有輕柔保暖的cashmere,還有Jemala羊毛所製的毛衣連英女皇也發信讚揚其品質。Jemala從前只用作高級西裝布料,近十年 才製成毛線,每條毛線粗度僅約14微米,較cashmere約15微米更幼、更保暖,而且Jemala羊只吃草不吃根莖,比其他羊連根拔食更環保。社企不 僅樂於助人,就連環保也份外關注。

陳智思認為社企的產品與服務必須具競爭力才能持續經營,他的太太今年就買了許多L Plus H的出品作聖誕禮物。

陳智思認為社企的產品與服務必須具競爭力才能持續經營,他的太太今年就買了許多L Plus H的出品作聖誕禮物。

L Plus H 地址:中環士丹利街11號17樓

東方日報: 社企延續「香港製造」靚招牌

~ 東方日報 08-12-2012 A8

東方日報 新聞故事 2012-12-08:社企延續「香港製造」靚招牌

東方日報 新聞故事 2012-12-08:社企延續「香港製造」靚招牌

「香港製造」曾令本港引以為傲,今日有社企延續這「金漆招牌」,聘用上年紀女工,讓她們以手藝尋回自己專業;並透過「老中青」幾輩人共同管理公司,提供高質素的「香港製造」毛衣。

craftsmanship

老師傅在社企延續「香港製造」昔日光輝。

核心價值:織出尊嚴

未知是否與曾就讀公共政策有關,毛衣社會企業「L PLUS H FASHION」的董事何靜瑩(Ada)演講之時亦甚有議員論政風格,她指公司的「核心價值」是要員工「織出尊嚴」,她對於社企及員工皆非常自豪,不時邀請社會人士為員工分享經驗,提升自我。

L plus H 董事何靜瑩

何靜瑩表示,社企不應該靠同情存活,而是靠質素打拚出生存空間。

社企對產品質素十分着重,她坦言社企不應該靠別人同情存活,而是靠世界級質素打拚出生存空間。目前,該社企主要為歐美大牌子製作成衣,亦有自家品牌出品強調「香港製造」,甚至引入高科技系統監察員工,可追蹤員工出錯,以提高質素。

L plus H Fashion 傳媒導賞 2012

L plus H Fashion 傳媒導賞 2012

謝姑娘(右一)、阿德(左二)及芳姨(左一)帶領嘉賓參觀廠房,見證「香港製造」毛衣的誕生。

縫紉巧手 光輝衣舊

車衣女工們一雙雙巧手,經歷多年修煉,挑撞、縫紉無一不曉,惟工廠北移,她們在社會的轉型之中被無情淘汰,變得黯然無光。今日,女工芳姨和謝姑娘在社會企業重返英雄地,伴隨年輕的新科主管阿德,以一針一線縫製世界級「香港製造」毛衣,笑着尋回「勞動光榮」!

光猛的廠房,闊落整齊的車衣間,讓已年屆六十的謝姑娘和芳姨重逢。她們在年輕時已在工廠相識,曾一同為本港製衣業耗盡青春,至八、九十年代工廠北移,兩人已告退休。今日,兩人重投「工廠妹」行列,身上仍然散發着工作熱誠及活力,擔當組長及主管的她們,帶領一班同樣久疏戰陣的工廠女工,在專門出口高質素毛衣的社企,尋回昔日光輝。

「以前每日都坐快餐店,一係就打麻雀。依家可以返工廠,簡直夢想成真!」沙啞聲線更凸顯芳姨是性情中人,把縫衣當成興趣的她,經常為製作出精緻的毛衣而感到興奮。縱使丈夫曾對她重拾針線不予看好,她仍堅持每日準時六點起床上班,享受工作,更笑言要丟低丈夫做「孤獨老人」。

L plus H Fashion- 芳姨

芳姨身上散發對工作熱誠及活力。

當年求產量 今日講質素

重回工廠固然興奮,但過往「逐件計」講求效率,今日則要「逐日計」講求質素,女工不得不學習新技術。架着眼鏡的謝姑娘坦言,公司要求極高,她作為主管,更要適應新管理方式,「老闆叫我學數據分析,知道啲冷衫生產成點。幾十歲人學嘢真係好難,惟有返到屋企溫書!」現時謝姑娘對複雜圖表一目了然,她認為要終身學習才可跟上時代步伐。不久前,她更上網在社交網站開設戶口,並不時關注公司宣傳專頁。

然而,衣車女工的手藝亦需要傳承,希望就落在新科主管阿德身上。謝姑娘口中的「怕醜仔」阿德,原本只負責繪製毛衣花樣,後來被提拔為主管。阿德表示,自己性格內向,管理的員工又比他經驗豐富,幸好女工們不時都在談笑中向他傳授行內知識,自己亦從老一輩經驗中開闊視野。謝姑娘笑言當阿德「仔咁教」,深信「香港製造」不會沒落。

謝姑娘和芳姨均表示,現時年紀大,有時縫製都感到「考眼力」,但勝在以經驗彌補。一眾女工笑說,工作時一邊縫衣,一邊講「麻雀經」,在沒有太大經濟壓力下,即使人工不算高,各人仍享受工作,「依家我哋造嘅冷衫真係好難整,但見到件衫製成真係好自豪!」

文:陳潤南/圖:梁偉恩

Online version:

社企延續「香港製造」靚招牌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1208/00176_094.html

縫紉巧手 光輝衣舊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1208/00176_093.html